這一天也和昨天一樣,享用過酒店的免費早餐后,在當地時間七點多的時候出發,阿Plet帶著他的同事一起出現。
經過介紹之後(我已忘了他的名字),我們就出發了。
今天的行程大致上都是在吳哥小圈,那萬眾矚目的吳哥窟和吳哥通王城,還有巴肯山日落,是這幾天行程最密集的一天。
和昨天一樣,在檢票處打個洞在19號上,就朝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前進了。
吳哥窟| 班蒂喀黛(吳哥大圈)| 塔普倫| 吳哥通王城:巴戎寺,巴方寺,空中宮殿,癩王臺階,鬥象臺| 巴肯山日落
吳哥窟| Angkor Wat
吳哥窟是唯一讓我飛來柬埔寨的原因,是吳哥古跡中必須也需花最多時間參觀的寺廟,是讓我盼了好多年的一個景點,今天終於可以好好的在這裡參觀了!
吳哥窟,又稱小吳哥,吳哥寺,是吳哥古跡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築,位於暹粒以北約六公里處,長1.5公里,寬1.3公里,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築。
它創立於12世紀中期,為供奉印度教毗濕奴而建,13世紀後期變成了佛教寺廟。
吳哥窟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,不僅規模宏大,造型完美對稱,精美無比的浮雕更體現了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。
吳哥建築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佈局,即是祭壇和迴廊。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臺組成,一層比一層高,象征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。而祭壇頂部矗立著五座寶塔(即四座小塔拱衛中間的主塔),象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。
簡單來說,吳哥窟的設計可分為三層,即第一層長800米的迴廊,敘述著宗教故事的浮雕,第二層周長約430米的平臺,比第一層高7米,第三層呈正方形,最高層,而第一層與第二層之間是千佛廊,曾供奉著幾百尊佛像,但盜毀嚴重,剩下的也有很多都殘缺了。
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,在1992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,也被譽為東方四大奇跡之一。
要進入吳哥窟就必須經過兩道長長參道,第一道,跨越190米寬的護城河,此河是一條人工河,河水是從暹粒河引入。
190米寬的護城河
攝於第一道參道上
而進入圍墻之後,既有第二道參道,高1.5米,兩旁則是草地,不過當時是旱季,所以幾乎只剩黃土,草地上則各有一間藏經閣。
第二道參道旁的藏經閣
而在靠近吳哥窟主建築前則有兩個人工方形池塘,也就是著名的吳哥窟日出倒影拍攝地點了,不過當時只剩下北側池塘有些水(即面向吳哥窟的左手邊),而南側幾乎乾涸。
來到正門前只見三座塔樓形成「凸」字般排在中央,吳哥窟是所有吳哥古跡中唯一面向西方的一座寺廟,一般來說,印度教崇拜東方,因為那是日出的方向。
吳哥窟主建築,第二道參道
對此,學者們都有不同的說法,有人認為它是一座陵墓而不是寺廟,但較多的人相信由於吳哥窟的東面是暹粒河,很難有舉行儀式的廣場空間,但真正的原因已無法求證了。
只因前一天已經先來參觀了那鬼斧神工的八面浮雕,今天我們直接跳過進入第二層,之間會穿過一個十字型的走廊,這裡便是千佛閣。
仙女浮雕
另一種形態的仙女浮雕,據說變黑髮亮是因為過多的被觸碰
這一層的浮雕與第一層相比較為裝飾意味,如各種宗教圖案,仙女Apsara和蓮花蓓蕾等雕刻。
上樑的蓮花蓓蕾
據說,第二層是皇家貴族祭神前沐浴淨身的水池,一共有四個呈田字形,當然現在已經乾涸了,不懂雨季時會不會真的有水。
乾涸的浴池,真適合拍照
還有這樣的長廊
往第三層參觀,這裡呈方形空曠露天式的,而中央就是象征須彌山的五座寶塔了。通向主塔的臺階高13米,幾乎與地面垂直,攀登時必須手腳並用,故被稱為「天堂階梯」。
這裡在某個時段可讓遊客上去參觀,只是我們都沒有遇到那所謂的某個時段,所以無緣了。
我說過,吳哥窟是我來柬埔寨的唯一原因,除了它壯觀、歷史性的建築外,想在這裡拍人像照也是我愛上吳哥窟的另一個原因。
所以,理所當然的,我套上了小五。說起小五,我一直都很滿意它的素質,可以開到1.4的光圈(雖然沒有1.2光圈來得好,不過我還是很滿意了,畢竟價錢已是4位數小五將近5倍的差別了,還是算了吧)。
一支好的人像鏡頭就得做到虛化背景,突出主體,就算用小光圈,不虛化背景也可以突出主體。
話多了,回到柬埔寨,我們來看些照片好了,喜歡吳哥窟每個角落、每個角度,都可以拍出漂亮的照片。
一個人,兩個窗框
兩個人,一個窗框
特喜歡這兩張,需要點耐心和耐力。對焦,把焦距鎖定,垂直把相機往上帶,想拍出同水平的照片,不過他們都在比較高的地方,所以我需要踮腳跟,慢慢等著,直到沒有遊客闖進我的構圖里時,立即按下快門,兩次。
在這裡拍了兩個小時的照片后,我們才往下一個目的地前進。
寫到這裡,我才想起竟然漏掉那8面長長的浮雕沒有寫到!還是算了,反正我也只知道“乳海翻騰”的神話而已,想知道的朋友就自己谷歌好了,哈哈。
更多的照片:柬埔寨:吳哥小圈巴肯山日落
待續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